北京時間23日凌晨,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對華貿易備忘錄。特朗普當場宣布,將有可能對從中國進口的6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,并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并購。此外,依據特朗普此前簽署的關稅法令,3月23日美國開始對進口鋼鐵和鋁分別征收25%和10%的關稅。
對此,中國商務部第一時間正面“迎戰”,公布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,擬對約30億美元自美進口商品加征關稅。
金鼓連天,寧波外貿如何自處?特朗普此舉,又將對寧波與美國經貿產生何等影響?
現狀:開局良好無奈烏云已來
從單一市場看,美國仍是寧波當前最大的貿易伙伴。
“美國市場是拉動我市外貿平穩增長的重要動力。”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坦言,以去年為例,我市對美國進出口203.53億美元,增長17.6%,其中出口171.51億美元,增長15.2%;進口32.02億美元,增長32.7%。今年前2個月,我市對美貿易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,出口同比增長32.4%,增幅領跑各大傳統市場。
然而,在劍拔弩張的貿易戰陰影下,這一良好局面很可能受到波及。
鋼鋁產品首當其沖。經初步調查,寧波受美國此次鋼鋁產品關稅影響的企業數量較多,金額可觀。我市2016年和2017年對美出口涉案鋼鋁產品的企業共491家,每年合計出口金額在7400萬美元左右,約占全市每年出口總額的千分之一。
緊接著,據報道,在“600億美元”的框架中,即將被加征關稅的中國產品涵蓋了從鞋子、衣服到電子產品等,共約1300種。美國貿易代表萊蒂澤指出,關稅將重點針對中國高科(600730)技產品。
翻看我市對美出口商品目錄,記者發現服裝及衣著附件,塑料制品,紡織紗線、織物及制品,汽車零配件,家具及其零件等五大品類占據榜單前列。其中,金田銅業、申洲針織、萬華化學(600309)(寧波)等分列甬企對美貿易前三強。
影響:融合互補無人獨善其身貿易戰從來就沒有贏家。身處其中的寧波外貿人,應如何看待這場貿易爭端的本質?
“特朗普挑起此次爭端的原因,是他認為中美貿易失衡,美國對華存在1000億美元的逆差需要扭轉。”市委黨校教授、市情研究所所長宓紅指出,千億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與黃金脫鉤后,仍保持國際主流儲備貨幣地位,以及美國的低儲蓄率和高消費經濟結構,這些癥結難以避免。在她看來,特朗普此次“一意孤行”,貌似“不按常理出牌”,目的正是以打擊“中國制造”為由,劍指中期選舉。“他競選時承諾GDP增速達3%,但當前經濟增速不及預期,此舉也是對選民的一個姿態。”
回歸到全球貿易的立場中,“從寧波出口美國的重點品類來看,這部分寧波制造已經出現部分‘單打冠軍’,在美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,很大程度上成為‘必需品’。”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,加征關稅后,必將同時損害相關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。
此外,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,眾多“寧波制造”的出口產品正是全球產業鏈合作的結果。這意味著加征關稅后,將很可能導致整個產業鏈條上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受到損害。這其中也包括在甬營商的美國企業。
以寧波環球廣電科技有限公司為例,作為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企業AOI集團在中國大陸設立的唯一生產基地,公司瞄準產業鏈中高端,以生產光主動元件、光收發模塊等通信產品為主。近三年來,公司年化復合增長率為60%以上。去年其對美貿易額名列我市第16名。
而在我市對美貿易前三位企業中,寧波金田銅業(集團)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去的第一個項目就是2008年投資在美國的金田銅業(美國)有限公司子公司,如今美國金田早已獲得了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發的《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國外供貨商注冊登記證書》;去年3月29日,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國Woodlands的北美技術中心正式投入使用。
寧波與美國的貿易往來,早已是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
應對:潛心制造致力內延外擴
今天上午6時半,當整個外貿圈被特朗普凌晨放飛的“黑天鵝”嚇出黑眼圈的同時,全球貿易通總裁陳建旭卻好整以暇地給自家外貿平臺打起了廣告:“主要做美國市場的企業要高度重視了,需要加快對新興市場和‘一帶一路’國家市場的開發,分散風險,全球貿易通98種語言加575個搜索深度營銷,助力企業開拓全球新市場,早安!”
“西邊不亮東邊亮。美國要打貿易戰,我們還有‘一帶一路’和內需市場。”宓紅的觀點與陳建旭不謀而合,她表示,引導企業改變單純以出口為主的發展模式,積極響應國家“一帶一路”倡議,通過赴境外設計海外營銷公司、境外企業等措施,借助當地資源和勞動力及區域優勢謀求新發展。
當前,我國已經走到一個從出口導向型經濟轉為內需導向型經濟的關口。宓紅指出,國內崛起的大批新中產引領的消費升級,也為外貿企業打開了一個廣闊的市場。外貿企業在推進內外貿一體化的同時,還可以扭轉出口創匯固有觀念,做大進口市場。
“國際經貿間的角力,歸根結底,比拼的是產品競爭力。”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,在上述調整的基礎上,寧波外貿對策的核心,就是不斷對自身企業的產品進行研發升級,通過技術創新等手段,降本增效,促進產品轉型升級,培育自己的品牌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,以實力跨越國際貿易壁壘。

